冯敬尧原型是什么呢?
冯敬尧是在电视剧《上海滩》中登场的虚拟人物,先后由刘丹、潘志文、吴兴国、李雪健等人饰演,上海滩老大。其原型是旧上海青帮老大、“流氓三大亨”之一的黄金荣。

添加微信好友, 获取更多信息
复制微信号
黄金荣,早年在上海当学徒,1900年在上海法租界巡捕房当巡捕。后勾结帝国主义、官僚政客发展封建帮会势力,成为上海青帮更大的头目,门徒达1000余人,1927年组织中华共进会,参与四一二反革命政变,屠杀革命群众。
同年辞去法租界巡捕房督察长职务。1928年被任命为国民 *** 少将参议、行政院参议。抗日战争时期寓居上海,拒绝出任伪职。抗日战争胜利后重新从事帮会活动,但是权势衰退,地位被杜月笙代替。建国后,曾向人民 *** 坦白罪行。1953年在上海病死。
人物生平
黄金荣
这是殖民地、半殖民地的旧上海滩里的特有产物。那些出身低微、家道贫寒,但又不学无术的流氓,利用帮会势力,网罗门徒,成为地方一霸。在旧上海的三百六十行中权势相加,左右逢源,一路而为上海闻人。对于这些人,老百姓给他们一个绰号,叫做 “流氓大亨”。
而旧上海的大亨里,排行之一的头号大亨,当推黄金荣。进巡捕房当差的黄金荣,清光绪十八年(1892年)任法租界巡捕房包探,后升探目、督察员,直至警务处唯一的华人督察长。倚仗帝国主义势力,在上海广收门徒,欺压民众。
古代官职分九品,分别有哪些职称?这些官职又负责些什么?_?
不是古代官职都是分品级的,清朝才有把官职分为九品十八级,每等级有正从之别,未入十八级的叫未入流,级别上称从九品。 。正一品:文职京官,太师,太傅,太保,殿阁大学士, 武职京官:领侍卫内大臣,掌銮仪卫事大臣 从一品:文职京官:少师,少傅,少保,太子太师,太子太傅,太子太保 武职京官: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,内大臣 武职外官:将军,都统,提督 协办大学士,各部院尚书,督察院左右都御史 正二品,文职京官:太子少师,太子少傅,太子少保, 各部院左右侍郎,内务部总管 文职外官: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:左右翼前锋营统领,八旗护军统领,銮仪使 武职外官:各副都统,总兵 从二品,文职京官:内阁学士,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:巡抚,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:散秩大臣。 外官:各副将 正三品,文职京官:督察院左右督御史,宗人府丞,通政使司通政使,大理寺卿 ,詹事府詹事, 太常寺卿, 文职外官:顺天府府尹,奉天府府尹,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:一等侍卫,火器营翼长,健锐营翼长,前锋参领,护军参领,骁骑参领,王府长史,武职外官:城守尉,参将,指挥使 从三品:光禄寺卿,太仆寺卿,文职外官: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:包衣 护军参领,包衣骁骑参领,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:游击,五旗参领,协领,宣慰使,指挥同知 太多了,打字累了,有空再献上
巡捕的公共租界的巡捕
在公共租界里维持治安的警察被称为“巡捕”。“巡捕”一词取自“巡捕盗贼奸宄”之意老上海巡捕职称,这是中国古代治安官吏的职责所在,清 *** 在京畿地区就设有“巡捕营”。在那个西学东渐的启蒙年代,将英语中的PoliceMan翻译作“巡捕”看来最为妥帖。尽管,后来国内组建了现代化的治安机构,并广泛使用“警察”的称谓,但公共租界却一直沿用了富于中国传统色彩的“巡捕”。 严格意义上讲,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。中国人最早见识到现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内的巡捕。公共租界建立之初,只雇佣了几名中国更夫每晚击竹报更,兼以巡逻鸣警。1854年7月,工部局成立后,立即决定“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”,设立巡捕房,公开招募巡捕,并聘请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督察员,领导这一新的机构。公共租界的之一批巡捕共有32人,除克莱夫顿外,还有副督察员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。老上海巡捕职称他们的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。
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大,巡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。到1935年,公共租界下辖中央捕房(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)、老闸捕房(现址为上海商业职校)等13个巡捕房,6000余名巡捕。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,1865年以后,相继出现了华捕、印捕、日捕和俄捕,其中又以华捕占了大半。
虽然,西捕的人数仅占巡捕总数的10%左右,但老上海巡捕职称他们待遇相当优厚,巡捕房还开设图书馆、弹子房、游艇俱乐部专为他们服务。与之相比,华捕的薪金只有西捕更低月薪的七分之一。巡捕不仅负责维护公共租界内的社会治安,而且还为私人提供保安服务。1930年,工部局发出布告,对巡捕有偿服务明码标价。雇佣一个西捕,一天(按8小时计算)为20元,日捕10元,印捕8元,而华捕只有4元。
1905年,清 *** 设立仿西制设立巡警部,清 *** 管辖区内有了正式的巡警,民国时期改称警察,但租界区内的警察仍称巡捕,直到抗战胜利收回租界,巡捕的称谓才正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。巡捕的职能 在上海近代史上,公共租界的巡捕可谓臭名昭著。他们不但破坏中国革命,逮捕 *** 员,并“引渡”给 *** ,使刘华、罗亦农等一批杰出的革命家惨遭屠戮老上海巡捕职称;向手无寸铁的群众开枪,酿成震惊中外的“五卅惨案”,而且与黑社会沆瀣一气,扰乱一方平安。1934年春,一个扒窃团伙在公共租界的车站、戏院、百货公司频频作案,气焰嚣张,巡捕房却迟迟未能破案。原来,窃贼早就买通了巡捕,且多达65人。华捕中还有许多著名的帮会分子,如侦缉股督察长陆连奎、刘绍奎,特务股督察长谭绍良等,正是由于他们的“关照”,常玉清、顾竹轩等青帮大亨在租界内得以横行。
说起“红头阿三”,老上海人都记忆犹新。这些身材魁梧、脚登皮靴、头缠红巾、巡逻在马路上的印度巡捕曾经是旧上海的街头一景。或许大多是骁勇善战的锡克人的缘故,“红头阿三”们执行起巡视任务来,颇为蛮横,不过,也会有碰钉子的时候。
20世纪初,京剧大师盖叫天等人常在公共租界与法租界交界的洋泾浜畔练功。当时的洋泾浜还未填浜筑路,一座座木桥横跨在两岸。一天,盖叫天练功后沿着洋泾浜走回家,边走又边练起“打飞腿”,还发出了“啪啪”的响声。一个印度巡捕见状,即以“扰乱治安”为名,要抓他去巡捕房。面对这蛮不讲理的“红头阿三”,年轻气盛的盖叫天飞起一个扫堂腿,冷不防将印捕摔了个狗啃泥,随后箭步穿过木桥,到了法租界。公共租界的巡捕不能越界抓人,气得那印捕望“浜”兴叹。
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日军开进了公共租界,前后延续80多年的公共租界及其巡捕体系一起湮没于历史之中。
旧时代上海人眼中的巡捕花样:“罗宋阿大”“安南巡捕”
若干年前随东航首航代表团去印度,在机场,一位年轻的海关人员看着我的护照,笑说:“ShangHai?”我回答说:“Yes!”(我的英语水平,也就是停留在“Yes”和“No”上)。接着,他微笑着补充了一句,这一句我可听不懂了,只得问一边的翻译。翻译告诉我,他说,他的爷爷也曾经在上海呆过。他指了指门外一位高大威武的保安模样的人说,他的爷爷在上海是干这个的。他的话使我马上联想起旧上海的“印度巡捕”来。“巡捕”就是我们现在概念中的“警察”,巡逻在马路上的巡捕类似现在的交通警。
在印度的马德里、孟买、泰姬陵等处,在大宾馆、公司的门口,我都能看到头缠红、黄、绿等颜色包头布的锡克族警卫、岗哨,跟我童年所看到的形象大致相同,不过色彩比童年印象中的更为鲜艳。
老明信片上的印度巡捕
在上海,“印度巡捕”留在我幼小脑海中的名字叫“红头阿三”,印象中他们个个身材高大,满脸的虬须,凶神恶煞的样子,吓人倒怪,头顶裹着鲜红色或紫色的包头布,我从没见到他们中的哪一位笑过。从大人们的议论中我们小孩子只知道他们是“坏人”,专门欺侮老百姓,尤其是街头那些摆小摊的小贩,黄包车夫等,常遭到他们手中挥舞的警棒驱赶。五十年代初,我上幼儿园、小学了,街上的“红头阿三”不见了,却在许多工厂的大门口看到他们,后来听大人们说,许多“红头阿三”回印度去了,还有不少选择留了下来,那些私人工厂老板、资本家就雇佣他们当警卫,守大门。
五十年代初,我跟父母一起住过大杨浦的“穷街”定海路上,那条路上有一家“华光啤酒厂”,几位看大门的就是解放前留下来的“红头阿三”,在定海路附近还有一家叫“蜜蜂绒线厂”的,看门的也是残留下来的“红头阿三”。我们在厂门口“打弹子”“刮‘红毛人’”(一种类似香烟纸壳的纸片,上面印有各种各样的古典人物或花鸟之类),玩腻了,要回家了,我们总是要朝着“红头阿三”大吼一声:“阿三,老鹰来喽!”等他们猛回头,挥着拳头吓唬我们的时候,一群小孩子便轰然四散,拖着脏兮兮的身子回家去。
贺友直画笔下的印度巡捕
旧上海的十里洋场上,曾经同时有过四个主要国藉的警察:俄罗斯人、中国人、印度人、越南人。在上海,俄罗斯人被称为“罗宋阿大”、印度人被称为“红头阿三”、越南人被称为“安南巡捕”。
“罗宋阿大”以身材高、力气大著称,常被酒吧老板雇佣为警卫,常常坐在大门的高凳子上,用以对付那些因酒醉而闹事的烂水兵们。三、四十年代“酒吧一条街”上的多家咖啡店就雇佣“罗宋阿大”,他们大多是沙俄时代的退役军人。
中国巡捕因人多势众被老百姓排行老二。印度巡捕排行在三,故有上海人也因为他们是“老三”,并称之为“阿三”。据史料记载:租界里最早启用的巡捕是欧洲人,后来因工资开销大,从1870年起雇佣华捕,1884年起,开始从英殖民地“进口”印度巡捕,而且一定要印度锡克族人,在印度,锡克族人以尚武著称,军队的兵员、警卫等多出于此族。
安南巡捕因人长得矮小且人数少被排在最后,有人戏说,安南巡捕因长得像广东人而上海生意人中多有广东商人,声誉尚不错,故没有给安南巡捕取绰号。
在上海南京路上维持秩序的印度巡捕
还有一种说法,印度巡捕常在长官面前双脚一并,大喝一声:“Yes,I say!”由于不懂上海话,开口便是“I say”的,上海人听上去像是说“阿三,阿三”。我比较倾向于第二种,上海人喜欢用老板来吓人,特别是在洋行工作过的人更怕老板,怕降级降薪,怕被炒尤鱼,排行老三的印度巡捕的老板是英国人,他们不怕“罗宋阿大”,也不怕中国人,只怕英国人,因为英国人是他们的老板。
印度巡捕被称为“红头阿三”的,多数是裹红头布的是巡逻在街上的。而印度雇员在机关内部做杂务的,则被称为是“绿头阿三”,因为他们多数人的头上是裹绿布的,在上海的“外国牢监”内做勤务的大都头缠绿包布,上海人则叫他们是“绿头阿三”。
旧上海最早的外国牢监在英国外白渡桥的领事馆旁边,后来一度迁到厦门路贵州路口,早期“外国牢监”前面有一块空地,那里的居民每到傍晚纳凉,都欢喜到那块空地上去,叫“到外国牢监乘风凉去!”
笔者80年代住在那里,常听邻里们说起外国牢监里“绿头阿三”的轶事。所谓“外国牢监”是专门关外国犯人的,在十里洋场的旧上海,在英租界、法租界,外国人犯法,中国人是无权判他们罪而入狱的,只有外国法庭说了算,这也是在旧时代丧失国家 *** 的一个标志吧。
为什么民国时期把警察局叫巡捕房?
巡捕房是旧社会,帝国主义者在上海等租界里为压制中国人民而设立的巡捕办事机关,但民国时期的警察局并不叫巡捕房。
1905年,清 *** 设立仿西制设立巡警部,清 *** 管辖区内有了正式的巡警,民国时期改称警察,但租界区内的警察仍称巡捕,直到抗战胜利收回租界,巡捕的称谓才正式在中国历史上消失。
例如:南京国民 *** 时期,内务部改为内政部,其下设警政司专管警察事业。京师警察厅改组为北平特别市公安局,后随着北京城市地位名称变动,公安局名称也随之改为北平市公安局。到1937年,又改称北平特别市警察局。
扩展资料:
巡捕的发展:
严格意义上讲,中国古代并没有专门的警察制度。中国人最早见识到现代警察的形象便是清末租界内的巡捕。公共租界建立之初,只雇佣了几名中国更夫每晚击竹报更,兼以巡逻鸣警。
1854年7月,工部局成立后,立即决定“为了维护租界的治安与清洁”,设立巡捕房,公开招募巡捕,并聘请香港资深警员克莱夫顿担任督察员,领导这一新的机构。公共租界的之一批巡捕共有32人,除克莱夫顿外,还有副督察员马西根及29名普通巡捕。月薪按照级别从30元到150元不等。
随着租界的不断扩大,巡捕的人数也不断增加。到1935年,公共租界下辖中央捕房(现址为上海市公安局)、老闸捕房(现址为上海商业职校)等13个巡捕房,6000余名巡捕。早期的巡捕都是以英国人为主的西捕,1865年以后,相继出现了华捕、印捕、日捕和俄捕,其中又以华捕占了大半。
参考资料来源:人民网-清末民初时期的北京警察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巡捕房-词语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巡捕
评论已关闭!